你有沒有發現,自己在感情裡總是忽遠忽近。有人靠近時,你像隻刺蝟一樣縮起來,可他們一走遠,你又偷偷感到失落——有可能因為你是迴避型依附。
想想小時候,你是不是也曾經很想要父母的注意?或許是畫了一張塗鴉,心裡盼著他們誇一句「真漂亮」。但很多時候,等來的不是笑臉,而是敷衍,甚至冷冰冰的評價:「這種東西有什麼用?」再或者,你摔倒了哭著找安慰,他們卻說:「別哭了,自己起來。」這些場景一次次重演,讓你感覺自己的期待像扔進水裡的石頭,一點回應都沒有。
那時的你還小,不懂什麼叫自我保護,只知道每次伸手要溫暖都被推開,心裡就冷了。這種長期得不到回應的經歷,會讓孩子覺得愛是不安全的。於是你開始學會不說、不乞求,把自己的心包起來,像蓋了層厚厚的殼。你告訴自己:「別指望別人了,反正沒人真的在乎。」這層殼,當時幫你擋住了失望,卻也悄悄跟著你長大了。
長大後,回避型依附的人在親密關係中往往展現出矛盾的特徵。他們明明渴望靠近,卻在別人關心時下意識退縮。例如,當伴侶問「你是不是有什麼心事?」時,他們可能會立刻回答「沒有,你別問了」,甚至推開對方的好意。這並不是因為他們不想要愛,而是因為靠近會讓他們感到脆弱被暴露的恐懼。他們害怕,如果對方看到了真實的自己,那些隱藏的不安與需求,伴侶可能會選擇疏遠甚至離開。
你說:「我喜歡一個人。」你不是真的喜歡孤單,而是害怕靠近後會重演小時候的劇本——敞開心扉,然後被丟下。
這種害怕讓你在關係裡像個矛盾的傢伙。你會推開別人,因為擔心他們看到你軟弱的一面會跑掉。可當他們真的離開,你又忍不住想:「是不是我太過分了?」夜裡一個人窩在沙發上,外面很靜,你心裡卻很吵。那一刻,你多想有個人能懂你,但又覺得,說出來也沒用,反正最後都是空。
別看你表面硬邦邦,其實內心比誰都柔軟。小時候沒被好好抱過的你,長大後還是偷偷想要溫暖,只是那層殼太厚,連你自己都忘了怎麼打開。你推開那些想對你好的人,不是因為不喜歡他們,而是因為不相信愛能留得住。你習慣了獨來獨往,覺得這樣最安全,可偶爾還是會羨慕,那些能輕鬆擁抱別人的人。
改善迴避型依附
這聽起來可能有點難,但你真的可以慢慢改變,現在的你不必一直躲在殼裡。當有人靠近,下次試著別急著跑,靜下來想一想:他們不是當年的爸媽,也許不會讓你失望。你可以從小事開始,比如跟朋友聊聊今天的心情,哪怕只是說一句「我其實有點亂」。這些小小的裂縫,會讓你發現,原來讓人靠近不一定是壞事。
不用馬上變成另一個人。改變就像走路,一步一步來就好。你不需要丟掉全部的防備,只要願意試著相信,愛不總是會跑掉。那些童年的影子塑造了你,但它們不該永遠綁住你。你值得被好好愛,不是因為你完美,而是因為你終於給了自己一個機會,去感受那份遲來的溫暖。